心灵之窗

“双减”背景下家庭学习指导需要三颗“心”

供稿单位:其他 发布时间:2021/11/26 10:42:55

“双减”背景下家庭学习指导需要三颗“心”

张家港市少年宫  朱仲贤

 

与家长们交流对孩子的家庭教育,几乎都会谈到孩子的学习问题,其中十有八九又会谈到孩子的学习负担尤其是作业负担重。尽管孩子学习负担这么重,还是有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班。

今年7月份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响。许多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。之所以放下一半,是因为不少家长担心“双减”后孩子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。于是,一些家庭对孩子的学习减负出现了两种奇怪的现象:一是减得不情不愿——我不给孩子报培训班,人家孩子报了,就怕“输在起跑线上”;二是减得不尴不尬——给孩子减负了,家长自己却没有能力辅导孩子,担心孩子独立完成学习有困难。

“双减”背景下孩子的家庭学习指导,家长需要三颗“心”,即对待孩子的成绩起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,对待孩子的学习困难要保有一颗同理心,对待孩子的频繁出错要保留一颗包容心。

一、对待孩子的成绩起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

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要减少和规范考试的次数和规模,“小考天天有”的现象已经有所改观,但在许多地方,改头换面的考试、测验还是时隐时现。一听到孩子要考试、要测验,家长们就绷紧了一根弦。成绩出来,几乎没有一位家长不过问。家长的心情随着孩子成绩的起起落落而浮浮沉沉。于是不少家长会给孩子的学习加压加码——成绩好的还有潜力可挖,成绩差的挨顿训是难免,成绩下降的尤其需要补补脑(教育一番)、补补钙(加大平时练习量)——搞得孩子苦不堪言。

作为家长,在孩子的成绩有起落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。要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不因孩子考好了而欣喜无比,也不因孩子没考好而失落异常,更不因孩子成绩下降而惴惴不安、顾虑重重。

保持平常心,首先要纠正家长自己的错误认知。很多家长衡量孩子的学习效果,常常只看成绩好坏,甚至只看分数高低。家长们也知道这是片面的,但因无意识顾及、无能力顾及或无暇顾及等原因,对其它方面视而不见或忽略不计。这是需要纠正的。

保持平常心,其次要对孩子的考试情况作科学分析。影响孩子考试成绩的因素是很多的,有孩子自身的原因,如孩子的学习基础、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、对考试的心理承受能力,也有外在的原因,如试卷的难易程度、考试前中后的干扰情况、考试的频次等等。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常胜不败——独孤求败虽然有,毕竟属于凤毛麟角——孩子的成绩有起落是正常的。因此选择合适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分析成败得失是非常关键的一环。

保持平常心,还要对孩子保有自信并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。保持平常心是一种修养,它是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,可以使人保有从容淡定的良好心态,可以使我们专注于做的事情本身,而不被其它杂乱的念头困扰。孩子最应该关注的,是通过考试自己得到的检验和历练,家长应该关注的,就需要更全面一些,包括孩子的知识、技能、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,包括孩子各方面的素养。家长和孩子都要树立自信心,做到既积极主动,尽力而为,又顺其自然,不苛求事事完美。良好的心态会使孩子终身受益。

二、对待孩子的学习困难要保有一颗同理心

家长们都喜欢孩子小时候,那叫一个聪明可爱!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,很多家长逐渐有了困惑和矛盾:孩子怎么越来越“笨”了呢?还有的家长说,我家孩子其他方面都聪明,就是学习不行。我们要奉劝这些家长,千万不要说孩子笨。因为说孩子笨,就是说孩子智商有问题,而智商是有遗传的,说句不中听的话,说孩子笨就好比是在骂自己不聪明。

当孩子面对学习困难一筹莫展时,作为家长,要保有一颗同理心。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位置,客观地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。谁都有过小时候,谁都是从孩子长大起来的,谁都遇到过学习上的困难,谁都有过做不出题、背不出书、默不对单词、写不好文章、做不成实验等等经历。诸如此类,怎么在你身上就是正常的,是可以谅解的,到了孩子身上就是“罪过”,是不可原谅的?保有同理心,就是要求家长将心比心,想想同样(类似)的时间、地点、事件,想想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绪,回忆一下自己面对学习困难时是否也曾着急和烦恼过,是否也曾纠结和退缩过,从而体谅孩子的不易。

在理解的基础上,家长还需和孩子做好沟通和交流,把这种设身处地的感受传递给孩子,让孩子体会到你的关怀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,能激发孩子直面学习困难的勇气和动力;融洽的亲子关系创设了良好的氛围,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。

家长还须参与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。当孩子面对学习困难的时候,家长有能力进行功课辅导当然好,没有这个能力也无需窘迫,除了辅导,家长更应该做好指导和引导。家长要关注孩子面对学习困难时的态度和行动。就具体的学习困难而言,书今天背不出,明天、后天总能背出来,题目今天不会做,通过讨教总会做出来。家长不能只停留在关注孩子背不背得出书、做不做得出题目本身,更应该关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,是退避三舍还是勇于挑战,是浅尝辄止就甩手不干还是锲而不舍不克难关不罢休?家长要在培养孩子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的无畏精神,锲而不舍、愈挫愈勇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多作引导。

三、对待孩子的频繁出错要保留一颗包容心

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,一位情绪失控的父亲躺在马路中间嚎啕大哭,原因是该家长在辅导孩子“800-700”时,孩子的答案就是“=900”,家长多次纠正还是无济于事,于是崩溃了。这个视频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。还有一个视频,一个孩子扳着手指头计算“5-4”,算来算去就是“=0”,由于得不出家长给出的正确答案,孩子崩溃了,哭得那叫一个伤心!家长情绪崩溃固然和孩子的学习状况有关,而孩子情绪崩溃与家长的态度又何尝没有关系?

当孩子的学习频繁出错时,作为家长,要保留一颗包容心。包容心就是要有度量,要有宽容的气度。

面对孩子学习上频繁出错,家长要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问题。那个“5-4=0”的孩子,数了左手的五个手指和右手的四个手指,用左手去盖住了右手的四个手指,右手的四个手指就看不见了,就“=0”了。做家长的要反思,在之前用纸片进行辅导的时候,是不是有过用手把四张纸片盖住的情况?在孩子眼中,右手的四个手指就相当于四张纸片,这是不能动的,那就只能用左手去盖住啊!这样一来,我们就明白孩子出错的原因了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是家长的辅导方法不严谨、有漏洞造成的啊!那个“800-700=900”的孩子,视频中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,因此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孩子频频出错的原因。但是我们可以适当追问一下,孩子多大了?是不是对百以上的数到底有多大还不能够理解?如果是这样,那家长的辅导太“超前”了!教育过程是“创造”人的过程,也是人的价值的积淀过程。教育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尊重人的本质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前提。家长必须了解这些基本的教育理念。

保留一颗包容心,还要允许孩子“试错”。很多题目,不是仅有一种答案;即使唯一答案的题目,也许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。我们既要关注孩子解题的结果,更要关注孩子解题的过程。要允许孩子尝试,更要包容孩子“试错”。孩子的解题虽然可能是错误的,但解题过程中有没有一点两点的思维火花值得肯定?孩子敢于尝试、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不是值得肯定?

面对孩子的家庭学习,家长的平常心、同理心和包容心,能为孩子愉快学习、主动探求,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,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。